清水混凝土 (英文:Architectural concrete, fair-faced concrete;日文:打放しコンクリート)
是建築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手法,因其極具裝飾效果也稱裝飾混凝土。
基本的想法於混凝土澆置後,不再有任何塗裝、貼磁磚、貼石材等材料
表現混凝土的一種素顏的手法。
但由於擔心會被雨水浸透或劣化
在國外的規範上會噴上water repellent(台灣常不完全正確的被稱為「撥水劑」)的一種卻水材料作為保護之用
如高鐵台中站的外牆清水混凝土面上就有一層看不見的water repellent材料。
源於製造法的定義
產生吸收水分而硬化的水合作用來維持其強度,最後形成建築物的「結構體」。
進行這一連串作用的場所和施工方法,大概可以分為三種:
- 現澆混凝土:在建築物最終的部分(柱、牆、床等等)進行。
- PC(預鑄混凝土):在工廠等地進行上述硬化的程序,在施工現場以金屬零件固定建築的本體。
- 介於兩者之間。將一部分的1和2混在一起,利用兩者的長處。
一般被稱為「清水混凝土」的都是指1。
屬於2的,並不將完工的混凝土稱為「清水混凝土」,而稱之為「裝飾混凝土」。
3的部分,也有將現澆的部分稱為「清水混凝土」的情況。
由於2是工廠所生產的,因此比1的精度還要好。
但也能從1的精度捕捉到一絲狂放的風味。
混凝土(正確的名稱是「水泥混凝土」。
光稱混凝土的話也有其他如瀝青混凝土之類的)的原料是水泥、砂(細骨材)、砂石(粗骨材)和水。
沒加砂石的稱之為「灰泥」。
利用水泥的歷史很古老,可上溯至古埃及。
混凝土的原型也可見於古羅馬,但像現在這樣用於建築構造材料的,卻是從18世紀末開始。
此後,混凝土成為近代建築發展不可或缺的新建材,與鐵和玻璃並列為近代建築的三要素。
做為建築完工表現的清水混凝土歷史
歷史與表現
雖說始於法國建築師奧古斯特·佩雷邯錫教堂(1923年)中運用的柱樑表現
但世界上率先將清水混凝土用於牆壁表現的
我們現在第一個想到的卻是位於日本安東尼·雷蒙的雷蒙自宅(1924年)。
那自由的可塑性,做為德國表現主義之首,大量地活用其曲面的表現
與鮮活造型表現相應的「清水混凝土」也受到了歡迎。
直線的建築形態成為主流,「清水混凝土」的手法就很少被採用。
再次讓「清水混凝土」成為建築表現的主角。
相對於科比意從前強烈粗獷表現的解釋,康則提出了如美麗光輝一般表現的新解。
學習於前者之下的前川國男等人的「清水混凝土」,是位於前者思想的延長線上(例如東京文化會館等)
而私淑後者的安藤忠雄等人的現代商業建築及住宅,可以說是站在後者思想的延長線上。
< 圖文源自~維基百科 >